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台灣茶器(二版)


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

台灣茶器(二版)





台灣茶器(二版)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最近迷上了DIY~~

天啊~ 能夠自己做出

好吃的料理真的是太幸福了~

一來當然是可以

滿足自己想吃就吃的慾望

在來就是做給對方吃呀~

不論是家人朋友情人

這比送買好現成的禮品還有FU

可以一起做一起學就更有相處

的機會啦~~

也就是說!

常常動手DIY=跟親朋好友連繫感情

=>人氣直升UpUpUp!!

真可謂一舉數得啊啊~~

推薦這次自辦活動好評的

台灣茶器(二版)

做起來就是讓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焦點!

輕鬆好上手~ 提升自信也可以越做越專精

這大概就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吧(笑)

心動不如行動,快點傳送門一探究竟吧!



台灣茶器(二版)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台灣茶器(二版)》



    全球第一本

    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、品茗、收藏、鑑賞以及泡好茶的經典鉅作

    從茶壺、茶海、蓋杯、茶碗、壺承、茶船、茶倉、茶餾,

    到茶杯、杯托、茶則、茶匙、茶荷、茶寵,以及炫燦奪目的現代天目等。

    包括陶瓷、金屬、石雕、玻璃等茶器以及各種成形方式,

    吳德亮《台灣茶器》一次為你完整收入、評析、解說,

    是你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、品茗、收藏、鑑賞

    以及泡好茶的最經典鉅作。

    台灣茶器起步雖晚,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競相投入,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,而能在21世紀的今天,無論在材質突破、造型創意、實用功能、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,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。

    1980年代以後的台灣,受到茶藝文化蓬勃發展的激勵影響,加上茶人與文化人不斷腦力激盪與創意研發,茶器除了用途種類早已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,素材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,從陶、瓷、玻璃、銀器、竹器、木器、玉器、水晶,至錫、銅、生鐵、不銹鋼等重金屬等,不斷交互運用及實驗;彼此競豔的造型或色彩、功能等表現更是各具巧思、超乎想像。不僅呈現唐宋以來的最顛峰,並在兩岸與日本、韓國、馬來西亞等地發光發熱,將台灣豐富的茶文化帶向全世界。

    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?喝茶二十年來,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,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,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。

    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,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,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、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,還有東台灣的黃櫳賢等,總共拜訪了七、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,希望盡可能為壺藝家們300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。

    ──德亮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吳德亮

      詩人藝術家吳德亮,兼具作家、畫家、攝影家、茶藝家等多重身分,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餘本。台灣花蓮客家人,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。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、中國時報文學獎、台灣茶協會2011傑出茶藝文化獎,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、年度詩選、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。

      曾在台灣國立藝術館、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、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、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,策辦「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」、「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」、「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」等大型展演,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。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,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、寫茶、畫茶及演講,國內各大電子媒體普遍譽為「茶葉達人」。

      曾任《新台灣新聞周刊》總編輯、《自由時報》綜藝版主編、超視〈大腳丫遊記〉節目總策劃、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、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、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,交通部觀光局攝影大賽評審委員、行政院輔導會攝影大賽評審委員、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;《新新聞》、《新觀念》、《飲食雜誌》以及中國大陸《Look Taiwan》、《海峽茶道》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、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、2006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、宜蘭縣政府顧問、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、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、台灣茶葉學會顧問等,現為專業藝術家、「全方位藝術家聯盟」召集人。

      德亮部落格(台灣/繁體):blog.yam.com/teliang

      德亮博客(大陸/簡體):blog.sina.com.cn/teliang

      已出版著作:

      茶藝文學:風起雲湧普洱茶(遠足/2003)

      台北找茶(民生報/2004)

     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(民生報/2004)

      台灣找茶(民生報/2005)

      普洱找茶(民生報/2006)

      普洱藏茶(聯經/2008)

      客鄉找茶(台北縣客家事務局/2009)

      兩岸烏龍名茶(知音/2009)

     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(聯經/2011)

      台灣茶器(聯經/2012)

      電影原著:國四英雄傳(益群/1985/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)

      報導文學:小錢征服大中國(新新聞/2003)

      致富在中國(鷹漢文化/2004)

      客家圍屋──兩岸的土樓意象(新北市客家事務局/2011)

      旅遊文學:靜岡伊豆(新新聞/1999)

      日本之醉(本土文化/2000)

      浪漫南國(華文網/2001)

      北台灣知性之旅(華文網/2001)

      深入雲南古國(華文網/2001)

      深入蘇州(華成/2002)

      詩集:劍的握手(德馨室/1977)

      畫室(德馨室/1978)

      月亮與劍(益群/1983)

      水色抒情(林白/1990)

      德亮詩選──詩書茶畫(華玲/2009)

      散文集:永遠的伯勞鳥(河童/1998)

      繪畫筆記:台灣畫真情(博揚文化/2000)

      多元創作:千手繆思(台北縣文化局/2007)

      畫集:鄉土詩情(聯鳴文化/1984)

      吳德亮畫集Ⅱ(鹿港小鎮/1990)

      本土心情(聯鳴文化/1996)

      攝影集:人間茶(台北縣文化局/2008)

     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(中國福建省美術館/2011)

















    台灣茶器(二版)-目錄導覽說明

    海水藍寶價位







    • 第一章、台灣茶器的興起

      1.台灣宜興壺的消長

      2.台灣茶器的發源與萌芽(吳開興、曾火漾、吳茂成)

      3.台灣現代茶器的崛起與興盛

      當代台灣官窯主人(蔡曉芳)

      樸實中撼動人心(蔡榮祐)

      手拉坯傳統壺工藝美學(曾財萬)

      開啟台灣壺創作風潮(陳秋吉)

      注入現代造型新生命(劉鎮洲)

      超寫實國際陶藝名家(陳景亮)

      第二章、茶器的品項與分類

      4.陶器與瓷器

      茶器的材質與功能

      百家爭鳴的台灣陶茶器

      如何選購一把實用的陶壺

      青花瓷、粉彩、鬥彩與貼花

      5.茶器成形方式

      手拉坯成形

      拍身筒擋坯成形(林靖崧)

      手捏成形(李茂宗、邱顯裕)

      注漿成形

      6.金屬、石雕與玻璃茶器

      鐵壺與銀壺(黃天來)

      石雕茶器(黃櫳賢、廖天照)

      玻璃茶器

      簡易泡好茶──飄逸壺

      第三章、風起雲湧台灣創作壺

      7.功能與材質的創新

      古逸壺與玄機壺(鄧丁壽、麥傳亮)

      台灣岩礦壺的崛起(古川子、鄧丁壽)

      粗獷中更見細膩(長弓)

      鏡頭下的櫻花火舞(三古默農)

      女性主義婉約注入(吳麗嬌)

      野溪岩礦的飽滿熟韻(游正民)

      手染元素與創意(洪錦鳳)

      可愛教主原創風格(杜文聰)

      8.質感、釉色與造型創意

      紫色羊脂玉(洪文郁)

      鐵鏽、螺絲、機械獸(張山、李仁嵋)

      黃金鐵陶台灣泥(吳晟誌、劉映汝)

      與火共生的亮麗釉彩(江玗)

      玲瓏有致的釉色舞動(陳雅萍、鄭竣豪)

      從肌理透出的色澤質感(李永生)

      厚實飽滿的圓潤磚胎(楊正雍)

      蛋糕、竹編、蓮藕壺(蔡佶辰、蔡忠南、林美雅)

      9.台灣壺黃金傳奇

      金水與金箔(鄧丁壽、劉世平、江玗、李幸龍、長弓)

      新柴燒革命(吳金維、李仁嵋)

      10.烈火嘉年華──柴燒壺

      從火痕與窯汗出發(徐兆煜)

      不完美的美學燃燒(李懷錦)

      大地龜裂的省思(翁國珍)

      火與土的共舞(李仁嵋)

      低調奢華的金彩質感(詹文政、詹智勝)

      粗獷中引爆幽雅光暈(何啟徵)

      11.龍騰與鳥獸意象

      龍騰意象(鄧丁壽、古帛、麥傳亮、戴竹谿、吳晟誌、陳景亮、林昭慶)

      青蛙王子愛玩壺(林義傑)

      企鵝、狗與生肖壺(廖明亮、徐兆煜)

      九份山城招財貓(胡宗顯、郭青榕)

      花鳥、瓜果與枯木(黃克強、吳政憲、謝鴻達)

      12.多元材質的結合與詩畫的注入

      生漆豔彩的注入(李幸龍)

      金屬、木器與陶共舞(章格銘、吳遠中)

      茶壺中的詩情畫意(曾冠錄、李茂宗、吳遠中、蔡建民、李永生)

      第四章、茶海、茶碗、蓋杯與燒水壺

      13.茶海、茶碗與水方(戴竹谿、三古默農、吳金維、李仁嵋、古川子、江玗、劉世平、徐兆煜、林義傑、陳景亮、翁國珍)

      14.絢麗多姿的現代天目

      星光閃爍天目再起(蔡曉芳)

      火焰紅艷窯變天目(陳佐導)

      鈞窯釉變藍天目(洪文郁)

      絲絲入扣兔毫天目(劉欽瑩)

      內斂沉穩曜變天目(邵椋揚)

      細膩深邃藏色天目(江有庭)

      北宋柴燒建盞文藝復興(江玗)

      蓄勢待發油滴天目(黃存仁)

      15.蓋碗、蓋杯與茶杯(蔡曉芳、李永生、麥傳亮、鄧丁壽、陳雅萍、三古默農)

      16.燒水壺與品水罐(陳景亮、曾冠錄、劉欽瑩、古川子、林昭慶)

      第五章、茶席中的創意茶器

      17.茶盤、壺承、茶船與茶寵(徐兆煜、吳麗嬌、翁偉翔、章格銘、何建生、林義傑、吳晟誌、李仁嵋)

      18.茶餾與茶倉

      為茶品簡易焙火──茶餾(陳景亮、古川子)

      存茶藏茶──茶倉(長弓、鄧丁壽、吳金維、陳明謙、李仁嵋、蔡海如、張山、吳遠中)

      19.茶則、茶匙與茶荷(翁明川、鄭添福、林昭慶)

      第六章、產業篇

      20.台灣的陶瓷博物館

      鶯歌陶瓷博物館

      苗栗陶瓷博物館

      21.台灣的茶器產業

      閃亮世界舞台──陶作坊

      樂活、能量、極簡風──陸寶窯

      擦亮台灣金陶──和成窯

      推動台灣壺藝新風──當代陶藝館

      22.黃金巧手補破壺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台灣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包種茶、烏龍茶、高山茶與東方美人茶,但1990年代以前,台灣茶人所使用的茶器,卻大多來自中國宜興。每當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,懷抱「朝聖」的心情前往台灣各大茶區,品飲清香獨具的台灣茶品,卻往往為茶商或茶農引以為傲的宜興壺收藏感到錯愕。

    英國本土雖不產茶,卻擁有世界十大品牌的紅茶,維多利亞時代所傳承的下午茶文化尤其風靡全球,不過,講究的英式下午茶必須搭配英國骨瓷茶具,一點都馬虎不得。

    而日本第一茶鄉「金谷」,除了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靜岡綠茶外,當地的「志戶呂燒」也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名陶,曾作為德川幕府的御用官窯。尤其十七世紀時,大名茶人小堀遠州親自指導燒造茶器,更使得志戶呂燒名滿天下。其中尤以「祖母懷」茶壺最負盛名,是當時以「七度燒」秘法,歷經七次高溫燒窯才成功的名器。赤茶色的胎土,覆以黑褐色或茶褐色的釉,那種樸實的色調與獨具風格的質感,以及硬度與防濕度極高的特色,至今仍是日本各地茶人與專業茶師的最愛。

    台灣沒有好茶器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80年代,台北市立美術館、福華沙龍、春之藝廊等地就不乏陶藝家的現代茶壺創作展出;1997年坪林茶業博物館展出陳景亮、劉鎮洲、李幸龍、黃政道等國內陶藝名家的手工茶壺與茶器,深受各界肯定。北投「曉芳窯」蔡曉芳大師的瓷釉與倣汝茶器名滿天下;陳秋吉、連寶猜夫婦「陶源精舍」的夫妻杯一度引領風騷。邵椋揚、江有庭、江玗、劉欽瑩等人更成功將北宋「黑釉建盞」復活,作品深受對岸與日、韓等國收藏家的喜愛。吳金維的新柴燒革命,將陶器燒出黃金的璀璨與貴氣。而鄧丁壽顛覆傳統出水方式的「古逸壺」更成功登陸中國大陸與東北亞,並與古川子聯手,將九二一大地震留下的落石碾磨入陶,還原為令人讚嘆的台灣岩礦茶器,讓以凍頂茶名滿天下的鹿谷茶區,從此有了引以為傲的名壺。

    經過數千年喝茶方式的不斷演變,茶具可說「代有風騷」,如唐朝主要為瓷壺與瓷碗以及金銀為多,還有茶聖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;至宋朝除了「白如玉、薄如紙、明如鏡、聲如罄」的景德鎮瓷茶器外,更因鬥茶的風行而有建窯的油滴天目茶碗。明代則有宣德所產的白釉小盞,以及正德年間以後顯赫一時的江蘇宜興「五色陶土紫砂壺」等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台灣茶器也必將以多元繽紛的創作壺,在歷史的席位中一較長短。

    中國大陸熱門購物網站上,曾有業者稱近一、二年為「台灣茶器元年」,說開春伊始,北京馬連道、上海天山、廣州芳村、長春青怡坊、成都大西南等各大茶城,茶器的展售與交易就以台灣壺最為熱絡,也最受愛茶人青睞;並認為「台灣有許多藝術家潛心投入茶器創作,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、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,正是廣受大家日益喜愛的最大原因」。中國著名鋦補名家王老邪也曾親口告訴我,手上鋦補過的茶器比重,近年台灣壺已明顯有超越的趨勢。

    顯然今天大陸朋友喜愛台灣茶器,與二、三十年前台灣各地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幾乎如出一轍。瀏覽對岸眾多購物網頁,隨意可見台灣茶器爭奇鬥豔,其中不乏名家的辛勤創作,卻也常見甫出道的陶藝工作者漫天開價,令人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」。

    但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?喝茶二十多年來,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,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,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。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,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,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、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,還有東台灣的黃櫳賢等,總共拜訪了七、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,經常還得自掏腰包購買價格不菲的茶器實際沖泡體驗。

    世人提到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《水滸傳》,總會為作者施耐庵能將梁山泊108位好漢,每個人物不同的個性刻畫得神龍活現感到讚嘆,我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,但也希望盡可能為數十位壺藝家、約三百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。寫作過程儘管倍感艱辛,卻也不免有所疏漏,因為台灣從事茶器創作的藝術家何止千百?僅能就代表性與風格特色作為取捨了,還望書中不及提到的朋友們諒解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軟精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18開17*23cm
    頁數:256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• 作者:吳德亮

    追蹤


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聯經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7/9/29








  • ISBN:9789570850024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台灣茶器(二版)





arrow
arrow

    gracesn4h2x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